如何正确的搞颜色?
如何正确的搞颜色? 作者:时光 如何正确的搞颜色?看到这里,你的脑海中是不是闪过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不,这是篇非常正经的科普!所以现在,让我来给大家看一张色图。很正经吧~这张图上的小可爱叫做色轮,它将是我们接下来的科普中的主角,现在请先记住它的样子吧! 本文中我将围绕色彩的基本知识、几种常见的配色方案逐一展开介绍。 颜色理论与配色模式 人类是如何看见颜色的? 在自然界中自然光从光源发出,到达物体的表面。大部分被照射到的物体会吸收掉其中的一部分光,将剩下的光线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成为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物体的颜色。如果一个物体不吸收任何落在其表面的光线,也就是说呢它把所有照射在它身上的光线都原封不动的反射回去了,那么它在人眼看来就是白色的。而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物体吸收了所有照射到它表面的光,那么这个物体看起来就会是黑色的。 这种成色原理被称为减色法,在多媒体领域中对应于CMYK颜色模型。在日常生活中,这种颜色模型广泛应用于打印机等需要在不会自然发光的物体上显示颜色的场合。这是因为 ...
遗传密码的简并性
遗传密码的简并性 作者:神州 审核:神州 在蛋白质翻译的过程中,核苷酸序列与氨基酸序列之间主要通过遗传密码建立信息上的联系,并进一步的通过tRNA进行实体上的联系。也就是说,遗传密码是联系蛋白质与核苷酸序列的重要桥梁。 在遗传密码研究的早期,曾有科学家通过数学分析,认为只有用3个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的方式才能满足编码20种氨基酸的需要。此后,Crick通过对噬菌体进行不同数量碱基的插入或缺失实验并对比其表现,证实了遗传密码为核苷酸三联体的假说。 同时 ,Nirenberg和Matthaei利用人工合成的mRNA,以及蛋白质的体外翻译体系破译了一些简单的密码子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例如UUU、CCC、AAA等。之后不久Nirenberg又通过硝酸纤维滤膜可以滞留核糖体与结合了对应氨基酸的tRNA以及mRNA的复合物的性质,继续进行其他遗传密码的破译。 首先准备20个具有20种氨基酸以及核糖体的体外合成体系,20种氨基酸在各个体系中分别被C14标记。然后,用人工合成的三核苷酸RNA分别进行反 ...
生命大爆发和早期的代表性生物
生命大爆发和早期的代表性生物 作者:约翰史密斯 审核:东达 写在前面的话 古生物学这门学科正如其名,研究的是从最早的生命起源一直到近现代的生命。我们按照岩石的层位和其中的古生物化石的先后顺序分出了许多地质年代。类似于生物学物种分类的界门纲目科属种,地质学年代分为宙,代,纪,世,期,时。每个较小的单位都一定隶属于一个更大的时间单位之中,就像:年号至德(583-587),属于陈朝,隶属于南北朝,这样的包含关系。总的说来,比纪更大的单位时间跨度过大,更小的又过于细枝末节。而我们耳熟能详的侏罗纪,三叠纪,白垩纪等等,都属于纪的范畴。 寒武纪一词最早源自人们研究的位于威尔士Cambria的一块地层,后这一词被日本学者取谐音汉字寒(kan )武(bu )纪(ki)(kanbuki)后传入中国。与其它根据其本意进行翻译的年代名称不同(例如白垩纪Cretaceous得名于白土的积累),本词是完全音译的,并不取汉字的意思。 正文 我们着重讲述寒武纪的缘故,正如标题所述,寒武纪因生命大爆发而特殊,早于寒武纪的产生的生命主要是 ...
文化与消费社会|①奶茶和球鞋我全都要!
文化与消费社会|①奶茶和球鞋我全都要! 作者:涛声 审核:观复·钧天 前几天,涛涛的朋友圈和QQ空间已经被“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爆了: 也就那样,涛涛一点也不酸QAQ。不过,有这样一条朋友圈引起了涛涛的注意: Interesting.jpg。涛涛沉思良久,发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资本主义的骗局吗?”并不像是一个容易解答的问题。但,或许我们都能从这一问题中觉察到,除我们空瘪的钱包和并非精打细算的头脑外,某些具有文化性、观念性的因素也影响了我们的消费行为。 在消费社会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无论是买球鞋、动漫周边、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还是享有游戏皮肤、时装、旅游纪念品,都难以忽略其显著的文化属性。然而,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现象又会造成什么影响?这些问题都亟需解答。因此,让涛涛带领大家踏上这趟考察文化与消费社会的旅程吧! 第①站:奶茶和球鞋我全都要! A篇:为什么这代年轻人钟爱贵得吓人的球鞋? 相信大家在生活、学习、工作之余,都能从社交媒体上看到 ...
俄罗斯的航天梦——辉煌的历史,未知的未来
作者:阿白特尔 审核:时光 俄罗斯拥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波澜壮阔的航天史。本文将以时间的推进为线索,分理论与工程两大 主线对俄国-苏联-新俄罗斯航天发展历程进行简要的描述、分析与复盘。对于每一种航天理论,我们都将从定量的角度出发对其力学原理、工程学应用进行介绍。对于每一个航天任务,我们都将尽可能地收集其科学 目标、载荷参数、科学仪器等信息。对于每一款航天运输工具,我们都会给出其各轨道运载能力以及比冲等数据。这样,我们就可以直观地领略俄苏航天的发展与衰落,以在文章的最后做出一点思考:俄罗斯航天的未来在哪里?话不多说,我们先回到一百多年前,看看人类线代航天从幻梦走向现实的起点吧。 航天梦始 如果我们穿越到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梁赞省的某个村庄,你或许会看到一群可爱的孩子。如果你看到孩子中有一个总是拿着一本书,或者跟旁人认真地讲他的奇思妙想,可千万不要打扰他,因为他很可能就是未 来的火箭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齐奥尔科夫斯基是家里老五,他生来就聪明伶俐,对未知的事物有着着魔一般的热爱和向往。他热爱阅读,也热爱畅想,他常常想,如果 ...
蛋白质的翻译
蛋白质的翻译 作者:神州 审核:神州、Myelin 蛋白质是承担生命活动的主要功能分子,其生物合成又被称为翻译。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的作用下由tRNA将mRNA上的核苷酸序列转换为氨基酸序列合成多肽链的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主要是tRNA、rRNA以及mRNA,tRNA的作用是负载并转移氨基酸,rRNA是与多种核糖体蛋白复合构成核糖体作为翻译多肽的场所,mRNA则是作为携带密码子的信使,作为翻译的模板。 mRNA 信使RNA的概念是在1961年被Jacob和Monod提出的,他们认为既然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而非在核中进行,那么就需要存在一种物质来将核中的遗传信息传递出来。并设计通过几个实验证明了这种物质的存在,包括大肠杆菌乳糖代谢调控试验、细菌的结合试验以及密度梯度离心试验。 首先他们通过大肠杆菌乳糖代谢调控试验证明了β-半乳糖苷酶是一种在乳糖存在下,才表达的“诱导酶”。又通过细菌的结合试验证明了指导该酶的合成与rRNA没有直接关系,而是通过另一种寿命较短的物质传递遗传信息。最后,利用密度梯度 ...
记忆中的时空轨迹
记忆中的时空轨迹 作者:Myelin 审核:食野 情节记忆 (episodic memory) 是属于长时记忆的一种。被定义为对发生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最大特点是具有情节性,就比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活动或曾去过的地方。[1]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空间和时间想象成作为经验的独立维度,但我们经常在表达情节记忆时将它们结合起来。如果我问起你的早晨干了什么,你可能会回顾整个早上发生过的事件,因为它是在时间和地点上展开的。发生的地方。这里反映了一种普遍的观点:情节记忆包括将我们对事件的记录嵌入到一个统一的时空背景表述中。[2] 此外,在应用物理学与宇宙学中, “时间”被直截了当地将作为第四维。 最著名的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时间在不同的参照系中会随着速度的变化而扩张。这一观察构成了我们现代 "时空(spacetime) "概念的基础,即空间和时间维度的统一。[3] [Fig1. Spacetime, 图片源自:http://www.theph ...
白矮星的形成与演化
作者:丛雨 审核:円岛 天狼星是地球夜空中最亮的恒星,每年冬季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1844年,德国天文学家兼数学家贝塞尔(F. Bessel)通过计算发现,天狼星实际上应该是一个双星系统,它有一颗与太阳质量相当的伴星。但由于这颗伴星极其暗弱,人们长久以来并未能发现它,直到1862年才拍摄到了这颗亮度只有天狼星千分之一的伴星的照片,后来又获得了其光谱,人们才终于开始认识这种新的天体——白矮星。 X射线波段的天狼星及其伴星 类太阳恒星的末期演化 要想了解白矮星的形成,我们首先要从中小质量恒星主序阶段后的演化谈起。我们一般把小于2.3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称为小质量恒星,2.3~8个太阳质量称中等质量恒星,至于划分标准,自然是恒星的演化方式和结局,我们将在下文详谈。 随着恒星核心氢聚变的进行,燃料逐渐枯竭,一颗主要由氦构成的核心的质量逐渐增加,它会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渐收缩,温度、压强和密度也不断提升,恒星慢慢步入红巨星阶段。此后恒星的演化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中等质量恒星核心的温度较高,能够达到氦的点火温度,于是开始氦聚变成碳的3α反应;第二种,小质量恒星核心温度不足以发生氦 ...
威力巨大的太阳“耳环”:太阳暗条
作者:阿白特尔 在太阳活动较为强烈的年份,如果用佩戴巴德膜的望远镜指向太阳(千万不能用望远镜或肉眼直视太阳),你会发现太阳的“皮肤”质量并不太好:在光亮的太阳表面上,往往会成群结队地出现一些黑斑。对的,这就是你所熟知的“太阳黑子”。不过,对于对太阳皮肤病研究颇有心得的专科医生,太阳物理学家们更加关注太阳之上的另一类黑色结构。它就是今天我们谈论的主题:太阳暗条 (Solar Filament)。 有人可能要问了,我拿戴巴德膜的望远镜观察太阳多年,为什么只看到了黑子,没有看到你说的“太阳暗条”呢?其实你如果足够关注日面的边缘部分,你应该能够看到太阳暗条的另一面:没错,我说的就是耳熟能详的“日珥”。日珥,是太阳暗条随太阳自转移动到日面边缘的时候,在背景宇宙中显示出的明亮突起结构。而至于为什么太阳暗条在日面上显示为暗色吸收条纹,而在日面边缘又变成了明亮的日珥,这就需要了解太阳暗条的物理本质了。 太阳边缘的日珥。图源:SOHO 我们知道,太阳表面和大气中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磁场。太阳暗条,就是由太阳磁场的支撑、束缚作用的平衡下,存在于日冕中的较冷、较密的太阳物质体系。这里的冷和密, ...
嫦娥奔月,这次她要做什么?
作者:斎藤信 审核:円岛 北京时间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搭载嫦娥5号探测器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央视新闻与“我们的太空”新媒体联手对本次发射任务进行了全程直播,可见中国航天对本次发射任务的信心之高,这回我们就来聊聊这嫦娥5号。 可能不少人要问了,嫦娥5号任务都有哪些技术难点呢? 我们分别从发射前和发射后来看看。 发射前: 发射前我们就单举一个加注的例子。 嫦娥5号本次采用的是组合体加注方式,整机共配置600多台(套)产品推进分系统,其中200多台(套)双组元推进分系统的推进剂加注时,嫦娥5号已经处于四器——即上升器,着陆器,返回器和轨道器——组合体状态,虽然这样更加接近飞行时的状态,可以简化总装流程,降低总装技术风险,但比起单器状态推进剂加注的难度和风险却大了很多。嫦娥5号探测器系统副总师、六院型号总师红星这样描述:“12个贮箱,要分成6组来加注;两种贮箱类型,金属膜片贮箱和表面张力贮箱;有需要抽真空的,有常压的;有需要对推进剂降温的,有希望保持常温的,加注方式各不相同;加注顺序还有交叉,要先加燃料,再加氧化剂,最 ...